擴闊視野 啟發潛能 多元學習鼓勵終身學習

特約

發布時間: 2024/10/10 00:00

最後更新: 2024/10/10 08:35

分享:

分享:

在現今的知識型經濟中,學生單憑書本知識,實難以追上時代的變化。為使學生能在求學期間,培養出終身學習態度、累積社會實踐經驗,學會把知識轉化,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提倡以多元學習元素,啟發學生潛能,讓他們及早裝備新時代所需的知識和技能,訂立個人發展路向,更有準備地迎接豐盛未來。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下稱學校)持守基督精神,自建校以來積極培養學生明辨是非、自律自愛的能力,透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終身學習態度,為社會作出貢獻。對於學校30多年來人才輩出,在不同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甄靄齡校長認為關鍵除有賴教師團隊的支持和努力,重點更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持守基督精神,自建校以來積極培養學生明辨是非、自律自愛的能力,透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終身學習態度,為社會作出貢獻。

「四學」培育自學能力 實現終身學習目標

為培育學生的自學能力,學校於2021學年起推行以「四學」為架構的自主學習模式。甄校長解釋,「四學」包括「自學」,即學生在課堂前的預習準備;「共學」,即學生在課堂上以小組形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互學」,即組與組之間互相點評和學習;以及「導學」,由教師就學生的表現作出提點和指導。

甄校長表示,隨着知識與資訊流通,學生可以輕易透過互聯網獲取書本上的知識,所以學校和教師在專注「授業」的同時,更着重「傳道」和「解惑」,期望學生能透過上述的「四學」模式達致「四學」的目標——肯學、想學、會學及能學,繼而做到終身學習。「經過三年的實踐,我們會把『四學』模式應用到更多班級及科目,並計劃安排教師們互相觀課,進一步提升『四學』成效。」

學校期望學生能透過「四學」模式達致「四學」的目標——肯學、想學、會學及能學,繼而做到終身學習。

建構友善社區學校 體驗式學習與生活扣連

學習講求學以致用,為使學生能將知識與現實生活扣連,學校推行「1.5公里體驗式學習圈」,以校園為中心,在1.5公里的範圍內設置不同學習點,鼓勵學生應用所學。何樹顯助理校長表示,有關構思乃受通識教育啟發。「我們嘗試過不同的教學模式協助學生學習,發現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親身實踐,而學校周邊、學生每天接觸的生活環境正是理想的實踐場地。」

何助理校長透露,學生過去先後就鄰近學校的屯門河水質與屯門公路空氣質素進行監測,過程中包括與非牟利機構合作,藉此建立解難、分析及協作等共通能力。「此外,學校亦致力成為一所『友善社區學校』,包括開放校內空間供社區人士使用,並由接受過義工培訓的學生,為有需要的長者提供幫助,藉此令學生和社區人士有更多互動機會。」

劉冠亨老師補充,學校作為學習的樞紐和社區的一部分,致力打破彼此間的「牆」,從而把社區的資源連結到學校,並將學校的力量、學生的能力輸出到社區。而配合「1.5公里體驗式學習圈」,學校更將有關策略應用於STEAM教育,如去年便與理工大學設計學系舉辦「2023屯門區Make & Share」,邀請廿多間中小學展出科研作品,建立學校間的Maker文化。「近年學校在推行STEAM教育時更加入音樂元素,期望學生在初中每年能學會親手製作一件樂器如拇指琴、牧童笛及小結他等,並將相關技術轉化到其他領域。」

近年學校在推行STEAM教育時更加入音樂元素,期望學生在初中每年能學會親手製作一件樂器如拇指琴、牧童笛及小結他等,並將相關技術轉化到其他領域。

調整班主任時間 加強學生成長支援

學習以外,生涯規劃同樣是持續和終身發展的過程。為使學生在求學期間學會建立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學校將原本只為高中學生設置的生涯規劃課下放到初中班級,讓學生能及早認識生涯規劃。何助理校長表示,學校除會邀請從事不同行業的校友為學生分享,以及安排學生參觀各類機構,了解不同行業特色外,去年更推出「社會創業工作坊」,將社創元素引入學校,利用商業創意思維改善社會問題,助學生開拓創新精神。

甄校長指出,學校一方面致力幫助學生探索未來發展路向,同時更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我們除參與教育局的《4Rs精神健康約章》和賽馬會平行心間計劃外,教學團隊更一致同意將每節課時縮減五分鐘,從而建立早讀時光和班主任時間,讓班主任有更多時間了解學生的需要。」她表示,在目前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中,縮減課時絕非易事,但教師團隊都認同學生的學業與身心健康發展同樣重要。

甄校長相信,透過學校的「四學」模式與體驗式學習等多元學習元素,再配合教師對學生的生涯規劃,以至身心健康的關注,能夠幫助學生發掘和了解個人潛能,並以終身學習態度,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成為敢追夢的社會棟樑。

(特約)